发热是儿童就医最常见的主诉,也是困扰很多家长们的最常见问题。对于儿童发热,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,首先要考虑感染性疾病可能。但是,除了考虑感染性疾病,非感染性疾病也占有一定比率,并且由于其起病隐匿、症状不典型、发病率相对低、首诊医师缺乏一定诊疗经验等多方面原因,常常容易被误诊、漏诊而耽误病情。
近期,我科就遇到了一例因发热辗转多家医院就诊,最终在我科诊断为川崎病合并手足口病的患儿,并成功治愈出院。
患儿是一个4岁6个月的小女孩,因“口腔溃疡伴皮疹3天,发热2天”在某三甲医院门诊检查诊断为“手足口病、脓毒血症”,在门诊输液治疗,效果欠佳,后来我院门诊检查,首诊同样以“手足口病”收住我科,入院后给予抗感染等治疗,但体温仍有波动,以反复高热为主。入院第3天,复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,炎症指标下降不明显,C反应蛋白甚至还在上升。给予了这么强的抗菌药,炎症指标不但没下降,还在上升,这就有点“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”了,如果继续按感染性原因分析,无法解释,我们不得不拓宽思路考虑一些非感染性疾病的可能。但患儿无浅表淋巴结肿大、肝脾肿大、EB病毒感染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证据;没有脑膜刺激征、惊厥、意识改变等脑炎脑膜炎证据;也没有指(趾)端改变、唇充血皲裂、关节红肿等川崎病诊断依据。
患儿发热,路在何方呢?入院第4天,我科利用晨交班时间就该患儿病情做了一下讨论,上级医师普遍倾向于非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,遂再次给予患儿全面体检以期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。患儿结膜充血、有草莓样舌、躯干部及下肢有多形红斑,符合川崎病的部分体征,遂完善了心脏彩超,结果一锤定音——冠状动脉增宽。至此,终于柳暗花明——川崎病诊断明确,于是当天给予规范化治疗2天后体温稳定。
在这里,我们也提醒各位宝妈宝爸,对于儿童发热,不要只追求把体温降下去,一定要找病因,对症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,对因治疗才能事半功倍。近期,我科也有一些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、败血症等疾病的发热患儿,所以,儿童发热虽常见,但也不可大意哟!
长路漫漫,路就在脚下!这条路就是始终怀揣着谦逊、严谨的职业素养,不断提升执业能力,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走向柳暗花明。
(儿科 王文武)
挂号缴费,不用排队
公众号